清明雨絲浸透江南的烏瓦,皖北丘陵的黃土路上,三三兩兩挎著竹籃的身影正往山間行去。
籃中黃紙猶帶墨香,青團尚存余溫,這些穿越田壟的掃墓人,正用腳步丈量著中國人特有的時空維度——在生者與逝者之間,在歷史與未來之際,編織著永不褪色的情感經緯。
早在原始社會,中國先民便相信靈魂不滅,認為祖先的魂魄能庇佑子孫。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祖先的感恩與追思,逐漸形成「事死如事生」的觀念。ADVERTISEMENT
唐代之前,掃墓多在寒食節(清明節前一至二日)進行。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,相傳與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的典故有關。唐代官方將寒食掃墓納入禮制,后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,習俗逐漸合并,清明節成為掃墓的主要日期。
地域差異與演變
北方:部分地區保留寒食冷祭傳統,掃墓時供奉面塑「寒燕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