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是中國傳統農歷24節氣之一,按每年的春分點來計算,因為每15天會有一個春分節點,所以每年的清明不一定是固定在同一天,多在陽歷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,4月5日居多。
西漢初年編撰的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里曾言:「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」;
而《歲時百問》又道: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」
清明正值春暖花開,萬物復蘇,正是舉家老小適宜踏青的最好時節,也是古往今來祭祖掃墓、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。
傳聞,當年晉文公為了紀念忠臣孝子介子推,禁止炊煙升起,百姓只能吃寒食充饑,并把放火燒山的這天被定為寒食節。
第二年,晉文公發現介子推遇難處枯死的柳樹竟然又發了新芽,遂認為是介子推地下有知,于是給這棵柳樹賜名「清明柳」,把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「清明節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